注意中风8个前兆症状,避免9大常见误区
超级丁医生
今年的主题是:
“识别中风症状,把握宝贵时间”
口号:“争分夺秒,挽回生命”
那么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先兆信号有哪些?
预防哪些误区?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我国慢性病最常见的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发病快,进展快,预后时间长,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脑中风的治疗可以说是与时间赛跑,中风发生后的4.5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时间,治疗及时与否,直接关系着患者的预后。尽管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通心络胶囊等药物都可以起到减少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但人们仍然不能忽视及时治疗对脑中风患者的积极意义。
脑中风虽然发病迅速、来势凶猛,但是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果患者及其家人能抓住脑中风发作前的蛛丝马迹,就可以为患者抢回宝贵的急救时间。脑中风的先兆症状是来自脑部瞬间血流骤变所发出的各种信号,据统计,共有40~50种,归纳总结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
识别“八大”先兆症状
1
语言障碍
脑中风发生前,最常出现的先兆症状就是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不利,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者语不达意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脑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导致的。
2 视觉异常
脑中风发生前,患者常有视觉上的异常,而且视觉异常往往是脑中风最早的预警信号。主要表现有一过性黑朦,患者突然眼前发黑,视物不清,但是往往数秒钟后可以恢复,这是因为大脑内血流量减少,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引起的,眼动脉是颈动脉的第一条分支,对颈动脉的缺血最为敏感,所以,黑朦可看作脑中风的最早预警信号;再有就是短暂性视力障碍,患者出现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呈阵发性发作,一般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这是因为视网膜中心动脉或分支动脉因大脑血流量减少引起闭塞的结果,是早期脑中风的预警信号。
3
意识障碍
在意识方面,脑中风的先兆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很多患者会频繁打哈欠,这是因为脑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的缘故,有研究发现,70%的脑中风患者在发病前5~10天内有频繁打哈欠的异常表现。脑中风发生前患者的性格也往往一反常态,有的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些都和脑缺血有关。
04
感觉异常
中风前,患者往往有一侧面、舌、唇或/和肢体麻木的感觉,有时还会伴有耳鸣、听力减退或视物旋转感。还有些患者是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摇晃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这种情况往往与眼睛看到双重物像(复视)以及耳鸣一起出现,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影响了人体的平衡器官小脑所致的。
05
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也是中风前的重要先兆症状之一,表现为一侧的面部或者上下肢力量减弱,不受支配,出现口角歪斜,流涎,吞咽困难,或是一侧肢体乏力,胳膊无法抬举,手中物品忽然掉落,走路时一只脚拖地甚至不能站立行走等。还有的患者出现扭颈麻手征,患者扭头向一侧时,突感手指无力,甚至还伴有言语不清,1~2分钟后恢复。还有些患者甚至出现双腿突然失去力量猝然倒地的症状。这都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
06
血压异常
脑中风前血压也往往出现异常,血压如果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是发生脑出血的先兆;血压如果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07
疼痛表现
脑溢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往往有剧烈头痛的前兆,这种头痛的形式往往与平常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性变成了持续性,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局限性头痛,有人还伴有恶心呕吐,这些征兆表明患者血压有波动,脑功能出现障碍;中风前有些患者会出现舌痛,因为舌头的血液循环十分丰富,舌头血管中血液成分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在舌头上迅速反应出来。
08
其他方面
有的患者还表现出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症状,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还有少数患者早期会出现喝水或进食时呛咳的现象,这是因为脑缺血引起吞咽神经核受损,导致咽部感觉丧失,致使食物或水误入气管所致。另有一些人出现鼻出血的症状,因为老年人鼻黏膜多已发生形态和机能变化,鼻腔的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在血压升高或脑内血管未破裂前先发生破裂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如果发生数次鼻出血,而且出血量较大,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的话,有可能在1~6个月内发生出血性脑中风。
以上这些先兆症状,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出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脑中风的信号,一定要提高警惕。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快就医治疗。
警惕“九大”常见误区
大家对脑中风的认识越来越多,那么您所认识的脑中风是真正的脑中风吗?下面让我们看看脑中风的真实面目。
误区1 脑中风是老年人的专利
脑中风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关系不大。全世界25岁以上人口中,平均每4人就有1人可能会发生卒中,平均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残疾。在我国,脑卒中是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残疾的首位病因。据《中国卒中中心报告2020》显示,2020年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脑卒中人数约为1780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这么看的话,这病男女老少通吃,好吓人!以后还是要多注意一下了。
误区2 颈动脉彩超等于脑中风筛查
听说,去医院体检做个颈动脉彩超,就相当于脑中风筛查了。
颈动脉彩超筛查只是脑中风筛查的一部分,有斑块也不一定会发生脑中风,还要进行脑血管检查并综合发病危险因素来看。是否发病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患者是否具有危险因素——
行为因素:吸烟(最大危险因素)、精神压力、运动减少等。
疾病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其他疾病。
误区3 脑部CT、核磁正常,就不会中风
在脑血管疾病中,血管因素只占其中一部分。
有统计显示:1/5的脑血管疾病其实来自心脏,比如房颤,就和血管毫无关系。就算脑袋里的血管正常,还是有可能要中风的!所以看病要科学,不要总是抱着侥幸心理。
误区4 预防中风有“灵丹妙药”
脑中风可以吃点特殊的补品,还有一些特殊的锻炼方法预防效果不错,比如每天走一万步、吃纳豆、喝健身茶等,都可以预防中风。
单从养生保健来看,规律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和科学运动肯定比这些偏方更靠谱。如果想通过运动来预防中风,我们建议适量运动,比如说快走等。因为太过剧烈的运动反而会增加脑出血风险。
误区5 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是药三分毒”。那是不是改吃保健品更安全些呢?
保健品的安全性目前尚未得到科学认证,所以不要盲目相信,花了冤枉钱不说,还有可能延误病情,而且尚未发现因使用他汀类药物发生身体损害的案例,所以大家不要被说明书上的副作用吓倒了。
误区6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脑中风
吃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中风。那我们平时是不是也可以吃点提前预防啊?
临床医生推荐的阿司匹林用药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因为脑中风的防控措施是综合性的,而阿司匹林只是其中一环。在脑中风治疗的环节里,我们需要根据病情加入降压、调脂、降糖的药物。所以这些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切不可自行用药或者停药。
误区7 多吃活血补品,
可以预防
听说,每天吃三七、野生银杏茶就活血了,就可以溶解血栓了。
现在的溶栓药品品种很少,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特效溶栓药,活血药物更没有溶栓功效,所以这些中药材不是溶栓药。记住:活血≠疏通血管≠防治中风。
误区8 病情轻在门诊输液就能好
中风不严重,只要开点药或者在门诊输几天液就行了,没必要花钱住院。
千万不可讳疾忌医!即便是小中风,不注意康复的话,其预后也会不尽如人意的。况且脑中风的死亡率和复发率相当高,绝对大意不得。短暂、轻微的小中风,治疗价值更大。治好了就能恢复正常生活,拖下去只会加重病情。
误区9 病好了就不用吃药了
脑中风病好了,就可以不用吃药了。
当然不行!
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停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完全好转,堵塞情况仍可能存在,还是需要遵医嘱坚持服药。而中风的复发率很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数据显示,高达40%的门诊中风患者是复发人群。脑中风后1年,17.1%的患者会再发脑中风或其他血管性事件。脑卒中后2年,复发率为25%,5年复发率超过 30.0%。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复发的患者在症状上通常都会比前一次更加严重。相对于未复发患者,卒中复发使致残率或死亡风险增加9.4倍。
牢记FAST识别法
F-Face(脸):是否出现一侧面部下坠,口角歪斜?能否做微笑表情?
A-Arms(胳膊):是否出现肢体软弱无力?两只胳膊是否都能抬起?
S-Speech(言语):是否出现言语不清?
T-Time(时间):如果你察觉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的出现,抓紧时间,赶紧拨打急救电话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