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双八年级邓兵兵老师序言

Posted By on May 3, 2023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新双双中文》是—套专门为海外学生编写的中文教材。这套教材难易适中,课文的选材非常丰富多彩。尤其从六年级开始,把语言学习和中华文化的系列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故事中、在历史中、在生活中学习中文,使中文学习变得妙趣横生。

八年级的教材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中国民俗与民间艺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学生们介绍了部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的过程,如:四大发明,陶瓷制作和丝绸纺织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以及在医药学、天文学、水利工程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民俗与民间工艺》从节气、节日、民居、建筑、京剧、茶、中国菜、书法、武术、剪纸等方面,学习和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精妙之处。通过有趣的课堂学习,不但能提高同学们的中文水平和思辨能力,也能保持大家学习中文的兴趣。

在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特别加强了阅读和阅读笔记的训练。这里展示了同学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优秀习作。它不仅记录着同学们在中文学习中的进步,也记录着他们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快乐。


维生素c图片- 搜狗图片搜索 《改变世界格局的维生素C》读后感 维生素c图片- 搜狗图片搜索

新双双八年级 邹大牛(Daniel Zou)

一直以来。维生素C只是我早餐桌上的一杯橙汁。是晚餐盘中的一撮妈妈要求我吃的蔬菜。我从来没有去想到它的重要性。

今天老师给我们的阅读材料是《改变世界格局的维生素C》。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了维生素C是这样的重要。它的缺乏曾经夺取了那么多海洋探险者的生命,而它的发现不但拯救了无数生命,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通过阅读,我更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是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了维生素C的作用。也认识到了经验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古代的中国人和英国人都不知道维生素C,但中国海员有吃水果和蔬菜的好习惯, 使他们躲过了死亡。

通过阅读,我更加感恩大自然的恩赐和那些把大自然的恩赐变成美味和营养的每一餐的人们。

 

邓兵兵老师评语:

这篇读后感以最贴近生活的小事作为开头,一下子就提起了读者的兴趣。整篇作文集中体现阅读对作者生活的有益影响,不但学习了知识,还认识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充分说明作者是个敏于观察生活并且善于思考的学生。


阅读笔记: 改变了世界格局的维生素C

新双双八年级 吴星颐(Michael Wu)

了不起的维生素C:世界格局因它而改变!

话说在十五世纪, 欧洲的很多国家为了争先发现更多的新大陆开始造大船去航海。在那个时候, 西班牙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

但是在那个时候, 每一次远行的航海总会出现大批的水手不断死于一种很可怕的疾病。所以如果要进行一次长途旅程, 需要带领两倍数量的船员, 因为一半船员可能死在途中。人们 称 之 为 “海上魔咒”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可怕的魔咒 ? 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原因。

直到18世纪,一个英国的船长要求在自己的船上装载新鲜的水果, 并且命令在每一次靠岸的时候都 要去补给水果和蔬菜。结果呢, 尽管经过了长时间的航海, 海上魔咒竟然没有出现在他的船上。从此, 漫长的航海之旅不再夺取英国船员的性命。后来,在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 健康使得英国水手们具备了取胜的优势, 这也就奠定了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兴起的基石。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知道了那可怕的魔咒叫坏血病。是因为船员们长期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水果,使他们体内严重缺少维生素C,所以得了坏血病。由于坏血病得到了控制,健康的海员们可以航行到更远的大陆,各大洲之间彼此孤立的局面被打破了,世界变成了一个相互连接、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说,维生素C改变了世界格局。

邓兵兵老师评语:

这篇阅读笔记非常完整的概述了原文。文章的重点抓得很准,用词准确。用精炼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自然流畅,逻辑清晰,虽短小但故事依然精彩。


一粒冬小麦的二十四节气

新双双八年级 邹大牛(Daniel Zou)

寒露到了,一粒冬小麦高兴的藏到土里了。霜降了,立冬了,冬小麦终于有新被子盖了,因为小雪大雪来了。这下冬小麦可暖和了,冬至到来也不冷了,小寒大寒也不怕了,舒舒服服地睡着了。立春了, 雪化了,一场雨水,冬小麦醒来了。随着惊蛰一声雷, 冬小麦开始长个了。春分时, 冬小麦节节拔高。过了清明, 一场谷雨,冬小麦开始抽穗了。到了小满,冬小麦有了饱满的果实。热风一吹,就到了芒种时节,冬小麦收获了!到了夏至, 大小暑, 冬小麦来到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带给人们美味的面食。在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时, 冬小麦带给人们更多美食,点心啊, 水饺啊,数也数不清。

不觉寒露又到了, 冬小麦又要藏到大地的怀抱了。

邓兵兵老师评语:

这篇作文,构思非常独特,思路清晰,想象力丰富奇妙,令我赞叹。作者巧妙的用童话的写法,以一粒种子的一生介绍了我们课堂上学习的“二十四节气”。通过种子的感受和生长描述了很多节气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二十四节气”对农耕的指导意义和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一个有趣的节气—惊蛰

新双双八年级 高子涵(Cozy Gao)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二十四节气。我听说过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为那是古老的中国文化,没想到和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我觉得很有趣的一个节气是“惊蛰”。

“惊蛰”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后于雨水,在春分之前。惊蛰的“蛰”意为藏,“惊”意为被雷声惊醒。惊蛰的意思就是冬眠的虫子和动物被惊醒的时段。今年的惊蛰已经在三月五号开始了,一直会到三月二十号。正是我观察这些“气候”和“物候”的好时候。

雷声不是惊醒虫子和动物的原因。其实,是上升的气温把它们唤醒的。惊蛰的天气不稳定,时冷时热,但通常会超过10℃。因为气温和阳光会增加,雨量也会增加,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所以,惊蛰对农耕很重要,标志春耕的开始。我要提醒妈妈该春耕我家的花园了。

很多节气,还有相关的独特的饮食风俗。比如,吃梨是惊蛰的一个习俗。吃生的,熟的,泡的都行。空气变暖变干燥,所以人们吃梨来润喉咙。

由于节气对指导农耕的作用很大,所以有人多相关的谚语。比如:“春雷一响,惊动万物”;“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也有很多关于惊蛰的诗歌,比如唐代的韦应物写的《观田家》。《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意思是惊蛰的雨水和温暖的温度带来新的花。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个带来万物生长,带来希望的节气。

邓兵兵老师的评语:

我们课堂上学习了“二十四节气”,这篇文章用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气,给读者介绍了节气的几个重要特点和作用。包括:节气名称的含义,气候和物候的特点,对农耕的指导意义以及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其中加入与日常生活的点滴联系以及诗歌和谚语,使一篇科普文章更加有趣味性。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内容简洁又突出重点。


美中实验学校洛城校区注册报名:

• 戴老师:2405053819

• 黄老师:2406038863

• 徐老师:3018208897

• 上课时间:  每周六下午1:00-6:00 pm. 中文课程每周六下午2:00-4:00 pm

• 地点: Richard Montgomery High School (250 Richard Montgomery Drive, Rockville, MD 2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