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双八年级作文选

Posted By on May 31, 2023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邓兵兵老师序言

《新双双中文》是—套专门为海外学生编写的中文教材。这套教材难易适中,课文的选材非常丰富多彩。尤其从六年级开始,把语言学习和中华文化的系列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故事中、在历史中、在生活中学习中文,使中文学习变得妙趣横生。

八年级的教材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中国民俗与民间艺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学生们介绍了部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的过程,如:四大发明,陶瓷制作和丝绸纺织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以及在医药学、天文学、水利工程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民俗与民间工艺》从节气、节日、民居、建筑、京剧、茶、中国菜、书法、武术、剪纸等方面,学习和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精妙之处。通过有趣的课堂学习,不但能提高同学们的中文水平和思辨能力,也能保持大家学习中文的兴趣。

在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特别加强了阅读和阅读笔记的训练。这里展示了同学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优秀习作。它不仅记录着同学们在中文学习中的进步,也记录着他们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快乐。


一个有趣的节气 – 春分

新双双八年级 余丹婵 (Tansy Yu)

春分素材_春分背景_春分图片元素-六图网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很有趣的一个节气 — 春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春分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它代表着春天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到来,这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相等。所以,这个“分“就是平分的意思。

随着春分节气的到来,天气逐渐变暖,空气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在物候方面,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开始生长,如柳树开始发芽,杏花、桃花和梨花开始盛开,麦粒也开始发芽生长。此时,农民们开始忙于春耕,准备种植各种蔬菜和水果,为丰收付出辛苦的劳动。

除了农业生产之外,还有许多与春分相关的习俗和食品。在南方,人们通常会祭拜祖先和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在北方,人们则会在春分这一天吃春饼,这是一种用面粉、糖、豆沙或者春天的蔬菜等原料制作的传统食品,寓意着和谐,团圆和生长。

除了习俗和食品之外,还有许多与春分相关的谚语、歌谣、诗歌和图画。例如:“春分到,天地平;种田忙,收获庆。”这句话表达了春分节气的特点和人们对农作物丰收的期盼。而“春分一过,蚕吐丝;蚕丝多,人间好。”这句话则反映了春分节气对于蚕丝产业的重要意义。

总之,春分节气代表着春天的来临和生机勃勃的气息。它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还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这,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邓兵兵老师的评语:

结合课堂上学习的“二十四节气”,这篇文章用一个自己喜欢的节气,给读者介绍了节气的几个重要特点和作用。包括:节气名称的含义,气候和物候的特点,对农耕的指导意义以及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其中加入习俗、食物、歌谣和谚语,使一篇科普文章更加有趣味性。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内容简洁又突出重点,最后点题,首尾呼应。


豆腐的故事

新双双八年级 焦浥菲 (Amber Jiao)

今天老师发给我们一篇故事,讲豆腐是怎样发明的。

page2image53317488

古代有个叫刘安的人喜欢喝豆浆。他也喜欢炼丹。一天,他不小心把豆浆洒到炼丹的石膏上了。结果豆浆变成了一堆白花花的东西。他很勇敢,也很好奇,就吃了这个神秘的东西。这东西竟然很好吃,于是豆腐就被发明出来了。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很神奇。因为我们课堂上学了火药也是炼丹的时候发明的。我从来没有想到做豆腐和做火药有关系。因为豆腐和火药是两个很不一样的东西。但我也觉得刘安太鲁莽了,他不知道这白花花的东西是什么就敢吃,如果有毒他就会死了。

邓兵兵老师的评语:

这篇文章虽然简练,但故事讲述清晰,言简意赅,突出了重点。自己的感想也写得很有趣,联想丰富,清楚明了。


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

新双双八年级 高圣涵 (Fuller Gao)

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文字了。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人已经发明了一种文字叫甲骨文。可是,一百多年前人们才发现它的存在!

1889年的一天,一个叫王懿荣的人在一家药铺买了一种药材叫龙骨。他把龙骨带回家,正要熬的时候,他发现龙骨上竟然有很多符号!虽然他不认识,但他是个有学问的人,觉得这些符号可能是一种文字。然后他买了大量的龙骨开始做研究。但是不久他去世了。然后这些龙骨到了刘鄂的手中。刘鄂也是文字方面的专家,他进一步做研究,发现真的是一种文字!在190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这使甲骨文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其中金石学家罗振玉不但发现了出土这些“甲骨”的地方,还解读出800多个甲骨文单字。

正是有了这些有知识的人,才发现和保护了这种神奇的文字。

甲骨文- 知乎

邓兵兵老师评语:

这篇作文全文结构紧凑,故事讲述完整,逻辑清晰,文笔也较流畅。文章头尾呼应,中心明确。


《都江堰》有感 – 人类与水灾

新双双八年级 吴星颐(Michael Wu)

我爸爸的老家在湖北省黄梅县,那儿是一个经常抗洪发水灾的地方,我爸爸给我讲了很多抗洪的故事。我很小就知道与水灾做斗争对人类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很多水,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在降雨比较多的地方生活。雨水太少是旱灾,雨水太多就是水灾。由于人类不能控制下雨,我们只能选择去适应和治理水患。世界各地有各种对付水灾的办法,有选择季节性迁徙的,但更多的是选择修水利工程来调节水量的。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像美国的胡佛大坝就是世界闻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与水灾做斗争的传统。远古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现代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坝 — 三峡大坝(Three Gorges Dam)。还有我们课堂上学习的李冰带领人们修的神奇的都江堰。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竟然利用了现代人才懂的流体力学知识,建造出现在还能使用的水利工程,真是神奇!

邓兵兵老师的评语:

这篇文章从自己家人的亲身经历并联系实际事例开始讲述,非常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文章紧扣主题,时间上对比古今,地域上对比中外,非常合理巧妙的安排。最后联系课堂学习的内容来点题,使文章的结构很完整。